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1

面对(佛教)

中国的佛教末流,一向重视于──一死,二鬼,引出无边流弊,而目前佛教的宣教方式,虽也谈了生死,但常常把死当作重 心来谈。这一来佛教成了教死,渡死的宗教,使寻常人有一种错觉,佛教是要到死亡的时候才有这个需要。佛教不单是宗教或是哲学,佛教是一种生命教育,教导我 们培养智慧,学习如何不受外境影响而安祥自在的生活,包括面对死亡,如不能了生,那里能了死!   
好生者焉得长生?怕死者岂能不死?虽然我们常看到死亡带走多少人的生命,却喜欢把这种可怕的想法尽可能丢得越远 越好——欺骗自己死亡是多么遥远的事,毋须庸人自扰;很少停下来自省,其实自己也快成为死亡的牺牲品了。由于对生命的眷恋,我们无法接受死亡的想法,而事 实上死亡是必然的。一般人不是讳言死,就是故意忽略死这件事实,以为这样就不会有死这件事情发生似的。有些人甚至认为如果该死的时候,自然就死了,不用害 怕。人们常犯了漠视死亡的谬误,他们想每个人都会死,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很自然的事。话是这么说,死的时候却全不受用。
  
死亡的恐惧使我们经常想去控制别人、控制外境。由于我们害怕不能够控制生命永远存在,似乎经由对他人的控制,将 来同样的也可以控制死亡,而得到永生不朽。因此,许多人就把有限的命光,当做无止境的资源在浪费,虚生浪死,直到死亡临头时,才手忙脚乱,后悔莫及。拔除 下意识“我也许能免于一死”的想法,返照死亡无所不在的同能性,便能赋予人生崭新的意义和方向。

不知死亡何时来临的不确定性,会让我们更珍惜生时的每一个 时刻,也让我们摆脱常见于年轻人的“来日方长,我还有无数时间”的不死寻思。相信死亡随时可能来临,使我们更能专注于有意义的事,抛开无关紧要而浪费太多 宝贵时间的事。这种认知也促使我们把每一天都当成是最后一天,活得更充实。
  
人们难以面对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无常实相的无知。
  
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断展开,生死未尽,会无限的延续下去的,而众生都有生命延续的爱著﹙后有爱﹚。尽管你认为死 了就完了,而下意识却并非如此。年青体健的人,憧憬著未来,似乎对于死亡从来就不会重视;但是病重或衰老的人,意识到死亡的威胁,总是想尽办法,希望能转好,希望生命又会延续下去。

众生对生命的爱恋贪著,是超过一切的。当濒临死亡时,心中会有种种的不舍、放不下、害怕失去,以及因恐惧、疑惑未来会断灭所引 起极大的怖畏,悲哀。到了真的活不下去时,绝对会希望未来的相续存在。
  

死亡是存在的,而且随时随地均可能发生,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我们在活的时候,要以智慧为死亡做好准备,培养足 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随时准备好去面对现实。死亡那一刹那的心境,对我们下一世的品质好坏,也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死亡来临时,虽然我们已造了各种各 样的业,但若我们努力营造良善的心境,就可以增强及激发善业,而获致增上生。

今生是我们唯一可透过修行做准备的机会。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盘据于心 中对死亡的恐惧感。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于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压力若不解除,便会逐渐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由于疾病而产生的忧 虑和沮丧反而会使病情恶化,人不能选择疾病的种类,也无法挑选吉时去逝,但是我们绝对可以选择面对病情及死亡时毫无所惧。
  
如果预先了解死亡的定义,过程,临终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在活的时后就可以先练习如何面对。死亡虽是无法避免的,但它的本身可以做为一种深刻的觉悟,学习练习放下自己的执著,保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Monday, September 26, 2011

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离开人间

导语:世人往往一谈到宗教时,就认为所有宗教都是消极避世求个人解脱的,尤其谈到佛教时用的一些词汇,如:“遁入空门”、“四大皆空”、“看破红尘”等等。宗教需要入世,而佛教更需要入世。佛教不但能导人向善,给人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以及挫折,更是出世间法。

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 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 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 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 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 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 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 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

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 “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 “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1

面对死亡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是开始,死是结束,对死亡应该有重新的解释,死亡并不是痛苦、悲惨,它并不可怕,有时只是不能接受而已,死亡是生命最后一个过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

看透死亡不是挑战死亡,而是要心里上的接纳,这种认识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宗教上的认识,而是对死亡文化的重新认识,面对死亡要有一种达观的态度。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两腿张开,蹲在地上,正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说:“和人家结为伴侣,人家生儿育女,身老而死,你不哭也罢了,竟然敲着盆子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对,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够不难过,可是探究她的开始,本来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混杂在恍恍惚惚之中,变化而产生了气,气变化成了形体,形体变化有了生命,现在又变化因而死亡,这些就好像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运行。人家就要安静地到天地这间大房子里休息,我却嗷嗷地哭,自己认为这样是太不懂得命运,所以止住了哀痛。”

有一个女人被诊断出患上绝症,只能活3个月了,于是她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她请来了牧师,告诉牧师自己希望在葬礼上吟咏什么韵文,喜欢读什么经文,愿意穿什么衣服下葬,她还要求把自己特别喜爱的《圣经》也葬在身边。

一切安排妥当后牧师便准备离开,“还有一件事”,她像突然记起了什么重要的事,兴奋地说, “这很重要,我希望埋葬时右手拿着一支餐叉。”

牧师站在那儿盯着这个女人,简直不知说什么。

“让你吃惊了吧?”女人问。

“唔,说实话你的要求把我弄糊涂了!”牧师回答。

女人解释道:“在我参加教友联谊会的所有这些年里,我总记得每当菜盘收走时有人必然会俯过身说,‘请把餐叉留着。’我很喜欢这一时刻,知道将要吃到更好的东西了,比如醇和的巧克力糕或苹果馅饼,那真是太妙啦,并且也有意义!所以我就想让人们看见我躺在棺材里手里拿着餐叉,心里纳闷‘用那餐叉做什么’,然后我想请你告诉他们:‘请把餐叉留着……下面要上最好吃的东西啦。’”

牧师于是和这个女人拥抱诀别,眼里涌出欢乐的泪水,他知道这是她临终前他们之间的最后一面,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女人比他更能理解天堂的含义,她明白更加美好的东西即将来临,这是—个女人面临死亡的态度,她把死亡看做是等待她的“—件更好的事”,于是,欣然地接受了死亡。

生老病死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规律,既然死亡无法避免,那么就让我们把死亡当做伴侣,永远不要害怕面对它,很多人惧怕死亡,事实上他们也从来没有真正痛快地生活过。

不妨学习一下那位乐观的女士,勇敢地面对死亡,永远不要逃避它,也许最好的东西就要来到了呢?

内容来自人生智慧网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11

鄺漢光:免費讓公眾參觀

富貴集團創辦人兼董事經理拿督鄺漢光說,該集團將在年終完成一半以上的工程,並在明年竣工後,免費讓公眾參觀,以及舉行各類活動,如“蘭亭文人雅聚”、書法比賽或展示拓碑技術,讓學校、團體、海內外遊客等參加。
他昨日帶領媒體,到訪碑林匯報工程進展時說,建造碑林是該集團為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加強人文素質與文化特色的計劃之一,並期許能對大馬文化藝術界帶來深遠影響。
“雖然經費龐大,不過為了大馬的文化與旅遊前景,這是值得的,因為碑林是傳承文化、書法、歷史與孝道精神的載體,也是最好的戶外教材。碑林結合了墓園與園林文化,為祭祖賦於新意義。”
獲華社文教界支持
他說,從倡儀到具體建設,碑林都獲得了本地華社與文教界的認同與支持,如大馬留台校友會聯合總 會、中華大會堂、華人文化協會總會、華人作家協會、國際現代書畫聯盟、美術家協會、留華同學會、南洋美專校友會、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拉曼大學中文系畢 業生協會、拉曼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及中華研究院等。
出席匯報會者包括富貴集團中華人文碑林籌委會主席拿督胡亞橋、執行長陳健發、顧問團總協調賴觀福、黃金炳,大馬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文教組主任陳澤清、國際現代書畫聯盟總會長符永剛、美術家協會會長朱紹瑛、拉曼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會長林麗華及吳寶光。
胡亞橋:碑林建筑過程嚴謹
胡亞橋說,碑林建筑過程十分嚴謹,在藝文界與園景造型師等專業團隊精心策劃下,該集團展開海外考查行程,再篩選碑帖、嚴選優質石材、並交由泉州工廠雕刻等過程都一絲不苟,務求打造最精美的碑林文化。
他說,在碑林竣工後,該集團將設立專屬委員會,負責策劃並推動後續活動,尤其是傳承書法的活動,讓海內外遊客都能參與。
(星洲日報/國內)

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東南亞首座人文碑林‧富貴山莊免費開放參觀

富貴山莊創建的東南亞首座中國歷代書法名帖與書法碑帖的人文碑林在落成啟用後,將免費對外開放,屆時,所有民眾都可進入人文碑林參觀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蘇東坡、米芾、王庭堅,以及歷代名人如岳飛、文天祥、孫中山和毛澤東等人的書法代表作。
有關人文碑林的揭幕儀式定於8月28日(週六)上午9點半在富貴山莊士毛月“桃源古鎮”新區舉行。
最佳戶外教材
屆時,華總主席方天興將率領多個文教團體親臨主持這場別開生面的揭幕儀式,見證這傳承民族文化的歷史性時刻。
“中華人文碑林”是富貴集團融匯本地文教藝術界各單位精英的看法後,集合各界力量創立而成。負責單位自2009年起到西安碑林和開封翰園碑林等地考察。
鑒定所需名碑或名人、名書法家之碑帖,包括甲骨文、大盂鼎、石鼓文等記載文字演變的名碑在內,共數百塊。
富貴集團向以經營全亞洲最先進的殯葬服務和觀光墓園為己任,多年來除用心經營莊嚴的生命事業,同時也挑起傳揚中華文化的責任。
“中華人文碑林”便是富貴集團為加強人文素質而建立的東南亞首座書法碑林。
一旦碑林建成後,將免費開放給國內有興趣的民眾入內觀摩學習或舉辦文藝活動,如拓碑技術展示、蘭亭文人雅集、書法比賽等。
這項構思了近3年的龐大藝術工程,估計將耗資上千萬令吉,而富貴山莊將在碑林落成後免費對外開放。
富貴集團的創辦人兼集團董事經理拿督鄺漢光認為,這是值得的,因為碑林是文化、書法、歷史與孝道精神的傳承載體,所以它也是最好的戶外教材,以及文化傳承的最佳途徑。
人文碑林分4區域
這座籌劃逾年的人文碑林,在藝文界與園景造型師等專業團隊的精心設計下,被劃分為中國歷代碑林、近現代碑林、本土碑林與國際碑林等四塊區域,以收集下列作品:
1. 漢字的歷代演變:從甲骨文到鐘鼎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
2. 著名書法家的代表作:如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褚遂良、蘇東坡、王庭堅、米芾、蔡襄等。
3. 歷代名人書法:如岳飛、文天祥、孫中山、毛澤東等。
4. 本地名人及書法家代表作:如伯圓法師、竺摩長老、沈慕羽、任雨農、鄭良樹等。
5. 國際名人與書法家的代表作:如日本、韓國、歐美書法家、漢學家,或名人的作品。
转载:光明日報

Monday, September 12, 2011

馬來西亞‧“中華人文碑林”首期工程完工

由馬來西亞富貴集團投資興建的“中華人文碑林”第一期工程已完工。據悉,碑林遴選了140塊中國歷代的名碑,從商朝開始到明、清和近代的作品均有涉獵。第一期工程共建有20個歷代名碑。
碑林包括漢字的歷代演變:從甲骨文到鐘鼎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碑文包括了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褚遂良、蘇東坡、米芾、蔡襄等歷代著名書法家的代表作。碑林亦倣照《蘭亭序》建造“蘭亭”和鵝池。
碑林劃分為中國歷代碑林、近現代碑林、本土碑林與國際碑林等四塊區域,碑林建成後,將免費開放給民眾。
富貴集團自2009年起多次到西安碑林和開封翰園碑林等地考察,鑒定所需名碑或名人、名書法家之碑帖。
所有工程預計在明年9月完工。

Sunday, September 11, 2011

邝汉光:20历代名碑耸立 中华人文碑林首期完工

富贵山庄世外桃源“中华人文碑林”第一期工程已经宣告完工,一座充满江南秀丽及人文气息的景色已展示在大马国人面前。
目前,共有20个历代名碑耸立在中华人文碑林中,除了有甲骨文、大盂鼎、石鼓文等碑石,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搭配兰亭及鹅池,坐落在古色古香的“桃园古镇”美景之中。
工程耗资逾3000万
富贵集团董事经理拿督邝汉光周二率领顾问团,在“桃园古镇”中召开记者会,公布中华人文碑林工程的进展。
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接近总工程的一半进展,预料在明年9月就能完全竣工,整个工程也要耗资3000多万令吉。
另设“本地碑林”
“现在只有20尊名碑,到了竣工之时,将会有140尊石碑展现在众人眼前。”
他说,顾问团遴选了140尊石碑,除了呈现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字迹的名碑,另设“本地碑林”,收集本土已故书法家的作品,后者将成为中华人文碑林的特色之一。
谈到整座中华人文碑林的建筑风格,邝汉光指出,碑林的总设计师是马来西亚古建筑委员会主席赵瑞荣,并由中国著名工艺美术雕刻师王龙海为首的工程团队完成,每一项概念都独具匠心。
将免费开放观摩办活动
一旦碑林建成后,富贵山庄将免费开放给民众观摩学习或主办文艺活动,如拓碑技术展示、兰亭文人雅集、书法比赛等,以展现我国各界团结一致、承上启下、传承文化精髓的精神。
邝汉光希望我国文化界的人士不要以商业角度看待人文碑林,并期待竣工后它成为大家共襄盛举,发扬中华传统挥毫艺术的殿堂。
出席记者会者包括富贵集团中华人文碑林筹委会主席拿督胡亚桥、执行长陈健发、国际部总营运长欧 国辉、顾问团成员赖观福博士、黄金炳,以及协办单位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总会长符永刚博士、马来西亚美术家协会会长兼留华同学会公关主任朱绍瑛、美术 家协会财政吴宝光、留台联总文教组主任陈泽清等。
胡亚桥:园林设计媲美他国 设委会推动人文活动
中华人文碑林筹委会主席拿督胡亚桥说,富贵集团将成立委员会推动中华人文碑林的后续工作,尤其是开展人文活动。
他说,中华人文碑林的园林设计布局及题材可媲美其他国家,甚至是中国的碑林景观,共划分为中国历代碑林、近现代碑林、本地碑林与国际碑林等四块区域。
赖观福:竖书圣王羲石像 兰亭是“镇林之宝”
中华人文碑林顾问团总协调赖观福博士指出,“桃园古镇”中的人文碑林是集大成者,内容比中国的单一碑林更丰富,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一尊尊独特的石碑,我们还有江南园林风貌,这种规模足以让中华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他说,终有一天人文碑林会获得全体华社的认同,成为传播书法艺术的重镇。
若论“镇林之宝”,赖观福首推兰亭。
除了仿建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兰渚山下的兰亭,还包括鹅池、“书圣”王羲之石像,以及王羲之邀请了42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盛会,并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目前已完工的第一期工程耸立着20尊石碑,包括商朝的甲骨文、西周的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 盘、毛公鼎、春秋的石鼓文、秦朝的权量诏版、琅琊刻石、峄山刻石、汉朝的武威汉简、居延汉简、东汉的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三 国宣示表、以及东晋的爨宝子碑及兰亭序。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11

中華人文碑林首期工程竣工

富貴山莊「中華人文碑林」第一期工程已竣工,20個歷代名碑已羅列在碑林中,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視為「鎮林之寶」。
配合《蘭亭序》,籌委會也在戶外興建一座「蘭亭」及王羲之石像。
「中華人文碑林」顧問團已遴選了140個碑,包括已故中國著名書法家、歷代名人書法、本地名人及書法家的代表作,所有工程預計在2012年9月竣工。
富貴集團創辦人兼董事經理拿督鄺漢光說,碑林是文化、書法、歷史與孝道精神的傳承載體,是最好的戶外教材,也是文化傳承的最佳途徑。
中華人文碑林是東南亞首座以中國歷代書法名帖和名人真跡的碑林。鄺漢光指出,這座佔地30英畝的人文碑林耗資3000萬令吉,第一階段發展已投入了1000萬令吉。
他今日在「中華人文碑林」第一期工程匯報會上說,這座碑林在明年6月會完成80%至90%的工程,屆時就可完全對外開放於公眾參觀,也希望學生們可以來到這座人文碑林參觀及學習。
「到時我們會備有電子講解機,讓參觀者瞭解每一座石碑、字帖的意義及由來。」
中華人文碑林籌委會主席拿督胡亞橋說,碑林的建設是經過細心研究及挑選的。除了石碑外,碑林也注重周圍的園藝設計,可媲美中國的碑林。中國目前有4座著名碑林,包括西安碑林、曲阜碑林、高雄南門碑林及西昌地震碑林。
他續稱,中華人文碑林被劃分為5個單元,包括漢字歷代演變、著名書法家、歷代名人書法、本地與國際書法家的代表作。他們所收集到名人及書法家作品,包括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蘇東坡、岳飛、文天祥、孫中山、毛澤東、伯圓長老、竺摩長老、拿督沈慕羽、任雨農。
盼收藏家借出墨寶
胡亞橋懇請本地書法收藏家借出他們所收藏的墨寶,讓籌委會可選帖拓碑。
顧問團總協調賴觀福說,中華人文碑林絕非中國碑林的山寨版,因這座碑林增加更多內容,也有園藝設計的襯托。
他形容這座碑林將成為大馬發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景點。
出席記者會的嘉賓包括碑林顧問黃金炳、碑林籌委會執行長陳健發、留臺聯總文教組主任陳澤清、大馬國際現代書畫聯盟總會長符永剛、大馬美術家協會會長朱紹瑛、大馬美術家協會署理會長吳寶光。
转载:东方日报

Friday, September 9, 2011

耗3000萬‧首期竣工 人文碑林明年中開放

全馬最大及首座的“中華人文碑林”第一期工程已完工,預計明年6月將免費開放給民眾。

 富貴集團創辦人暨董事經理拿督鄺漢光透露,碑林的碑都是由懂得書法的雕刻師,運用專業手藝親自雕刻的,經過深入研究與探討和鑒定。

 他透露,碑林建設工程估計耗資3000萬令吉左右,但目前第一期工程已耗資1000萬令吉左右。

 “我相信將來這裡將會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吸引外國和本地觀光客前來參觀,無論小學、中學或大學。”

 他昨日在記者會指出,雖然碑林建設費用龐大,但為了國家文化及旅遊事業,這是值得的,因為碑林是文化、書法、歷史與 孝道精神的傳承載體,是最好的戶外教材,也是文化傳承的最佳途徑;當然,也會陸續收集更多名人書法的作品。

建造“蘭亭”和鵝池

 他期待就是希望能夠得到文化界和其他領域人士支持與認同;雖然該集團是商業機構,但是他希望外界不要一直以商業角度來看待此事,最主要是傳楊中華文化的理念。

 他也特別感激參與“中華人文碑林”籌備工作的協辦單位。

 第一期工程,共有20個歷代名碑已納入“中華人文碑林”;除了甲骨文、大盂鼎、石鼓文等碑石之外、《蘭亭序》也配合戶外景觀建造“蘭亭”和鵝池。  

 今日出席者有馬來西亞留台校友聯合總會文教組主任陳澤青、富貴集團中華人文碑林顧問黃金炳、富貴集團中華人文碑林籌委會執行長陳健發、富貴集團中華人文碑林顧問團總協調賴觀福博士、馬來西亞國際現代書畫聯盟總會長符永剛博士、馬來西亞美術家協會會長朱紹瑛及財政吳寶光等

分4區域收集5單元作品

“中華人文碑林”是負責單位自2009年起到西安碑林和開封翰園碑林等地考察。然后,多次開會溝通整體概念及篩選名書法家之碑帖,包括甲骨文、大盂鼎、石鼓文等記載文字演變的名碑。

 這座籌劃逾年的人文碑林,在精心設計下,劃分為中國歷代碑林、近現代碑林、本土碑林與國際碑林等4塊區域,以收集5個單元作品:漢字的歷代演變、著名書法家的代表作、歷代名人書法、本地名人及書法家代表作和國際名人與書法家的代表作。

胡亞橋:收集已故書法家作品

富貴集團中華人文碑林籌委會主席胡亞橋指出,目前顧問團已遴選了40個碑,其中除了呈獻100個中國的碑林之外,也收集了40個本地已故書法家的作品,例如伯圓法師、沈慕羽等,這是“中華人文碑林”特色之一。

 他也說“中華人文碑林”除了是全馬最大及首座的碑林之外,也不輸及于另四座海外碑林。

 另外,符永剛也特別推薦“鎮林之寶”,是號稱書法天下之一的王羲之著作《蘭亭序》。

 “中華人文碑林”是透過墓園與文化園林結合,該集團希望能夠點燃智慧的火苗,將祭祖文化賦予新意義。

转载:中国报

Thursday, September 8, 2011

富貴集團斥資3千萬打造‧“中華人文碑林””明年竣工

由富貴集團斥資3千萬令吉打造,匯集國內外歷代名書法家作品,涵蓋中國各地著名碑林與碑帖精粹的“中華人文碑林”,首期工程已陸續完成,預計明年9月竣工,並將免費開放讓公眾參觀。

  • 鄺漢光(右)及陳健發(右2)帶領媒體參觀桃源古鎮的“中華人文碑林”首期工程,為大馬打造東南亞第一座人文碑林。(圖:星洲日報)


該座集教育、旅遊與文化傳承功能於一體的“中華人文碑林”,設在富貴山莊世外桃源的“桃源古鎮”骨灰殿前。碑林共複制了逾140座碑帖、碑林及對聯,讓參觀者一次過鑒賞歷代書法家的精華。

  • 東漢朝代的“乙瑛碑”,在公元153年成立,現藏於山東省曲阜孔廟,內容記載了魯國宰相乙瑛奏請祭祀事件,如今在“中華人文碑林”復制,讓人有機會近距離欣賞瀟洒飛逸的書法。(圖:星洲日報)


編收140名家作品

堪稱“東南亞第一座”的人文碑林,至今已編收140位海內外名家作品,並逐一複制、如拿督沈慕羽、伯圓長老、竺摩長老、蕭畹香、陳嘉庚等的書法或真跡,以及國際名人與書法家,如日本、韓國、歐美書法與漢學家的作品。

該集團為求逼真,确保資料真實,特派人到中國西安碑林、河南開封翰園碑林進行考察。編收的碑林 碑帖遠從商朝刻在龜甲和牛骨上的金文、周朝的大盂鼎金文、秦朝的“泰山瑯琊”小篆、三國“宣示表”的楷書,及著名的東晉王羲之“蘭亭序”行書,到宋朝蘇東 坡的“赤壁懷古”、岳飛的“還我河山”、清朝乾隆皇帝的對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近代的名人作品,如孫中山的“博愛”、毛澤東的“沁園春”、徐悲鴻、 張大千及齊白石的對聯等,都是“中華人文碑林”備受矚目的展品。

被譽為“鎮林之寶”的,則是建在“桃源古鎮”對面,享譽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作品。設計師在遍植翠竹的流水旁,興建一座蘭亭及鵝池。“蘭亭序”碑林則設在蘭亭邊,並雕刻王羲之塑像,營造蘭亭氛圍。

  • 特為“蘭亭序”碑林營造氛圍而興建的“蘭亭”,建在遍植翠竹的鵝湖邊,是“中華人文碑林”的鎮林之寶。(圖:星洲日報)

  • 設在雪蘭莪士毛月富貴山莊世外桃源新區─“桃源古鎮”骨灰殿前的首期碑林,豎立了20個中國歷代名碑,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楷書到行書的碑林,及書法家的雕像,以科技打造古典風貌,是碑林獨有的園林造景。(圖:星洲日報)

值得一提的是,蘭亭里有一台滑面石桌,上方有一個凹槽,訪客只需在凹槽里盛滿水,就能以手代筆,在王羲之前練字。


Wednesday, September 7, 2011

History etched in stone

THE first phase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Stone Gallery at the Nirvana Memorial Park in Semenyih has been completed.

According to NV Multi Asia Group founder and managing director Datuk Kong Hon Kong, 50% of the gallery is done and the RM30mil project is expected to be completed by July 2012.

“The planning started three years ago and the construction began last year after we made trips to China to gather information.

“With the stone gallery, we hope that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can be passed on.

Relaxed ambience: The stone gallery will also be a scenic spot perfect for a tourist visit.

“Wealth can be acquired but it is a rare chance to gather talented people; we are blessed to have a team of academics who are passionate about Chinese culture,” he said.

He added that upon completion, the gallery will be open to the public and admission is free.

“I believe that this will be a tourist attraction,” he said, adding that they plan to organise activities such as calligraphy competitions at the gallery.

NV Multi chairman Datuk Fu Ah Kiow, who is also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Stone Gallery committee chairman, explained that the tablets recorded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and ceremonial recitals.

Serene setting: The gallery will feature 150 to 200 tablets and steles.

“What we have collected is not just from one period or dynasty but samples of calligraphy from 4,000 years ago to the present day.

“We have selected the best to be displayed, from oracle bone scripts to semi-cursive writings,” he said.

He added, “From calligraphy, you can understand how the Chinese word Han evolved from the oracle to what you have in the present form.

“Know the calligraphy, and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According to Fu, the gallery will feature 150 to 200 pieces altogether.

“There are also collections of masterpieces of famous calligraphers like Wang Xizhi and calligraphy by famous people such as Mao Zedong and Sun Yat Sen.

“There will also be masterpieces from over 40 local calligraphers who have passed away as well as samples of calligraphy from Korea and Japan.

“I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cultural and tourist attraction

“This can also be a learning place for students of calligraphy or Chinese studies,” he said.

NV Multi is the main sponsor and owner of the spot and it is being supported by various associations such as academic, artistic and calligraphac associations.

Fu said the replicas were sculpted in China where the craftsmen could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facts.

“Compared to writing on paper, it is a difficult task to inscribe on stone as one needs to emphasise the different strokes

“We go through stringent quality control to make sure it reflects the original form and spirit of the masterpieces,” he said.

Culture connoisseur Dr Lai Kuan Fook, who was also present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said, “Calligraphy is not only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but art as well.

“Every calligraphy piece has a story behind them, we plan to publish books about it,” he said.

He believes that the stone gallery will be the most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calligraphy.

“In China, the biggest calligraphy is in Xi’an but it only focused on the Tang dynasty whereas we have writing samples starting from the Oracle Bone scripts.

“Millions has been spent to construct the landscape; the stone gallery will not only be a cultural place but a scenic spot,” he said.

Much thought has been given to the design of the gallery. For example the replica of Chinese calligrapher Wang Xizhi’s Introduction of Lanting Caucus (aka Preface to the Poems Composed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s accentuated by a statue of Wang, a man-made stream, geese statues and a pavilion.

This is because he composed the poems at a pavilion and his writing style was inspired by the movement of geese.

One can also underst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e of a certain era through calligraphy. For example, the calligraphy on the steles during Emperor Qin Shi Huang’s time is neat and uniformed, denoting that the people live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adhere to rules.

Other replicas include the Mount Langya Stele was erected to eulogise Qin Shi Huang’s achievements, a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from Shang Dynasty, the Yi Ying Stele erected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Duke Mao’s Cauldron that was exacavated in Qishan, Shaanxi during the Daoguang period, Qing Dynasty.

By OH ING YEEN
Photos by SAMUEL

September 5, 2011 - The Star